他选择了西域和凉州这两处胡汉杂居、新旧秩序交替的前沿地带,作为他实施“软刀子割肉”策略的第一个试验场。

        阿提拉及其核心幕僚,利用其来自后世的知识和对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,制定了一套精密的渗透与离间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并未选择直接对抗大汉的军事力量,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了脆弱的“人心”上。他们精心挑选的代理人,并非战场上的勇士,而是那些行走于丝绸之路,见多识广却也易于被利益驱动的西域商人,以及少数在汉朝统治下感觉自身地位下降、心怀怨望的本地旧贵族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龟兹国一处隐秘的葡萄庄园地下密室内,烛光摇曳,映照着几张或贪婪或阴鸷的面孔。一个戴着兜帽,嗓音经过刻意改变,自称“西来使者”的阿提拉心腹,正在向这些被重金收买的内应下达指令。

        第812章汉律如山,不分胡汉

        “记住你们的任务,不是去厮杀,而是去说话。去市集上,去酒肆里,去所有胡人聚集的地方,用最朴素、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,告诉你们的同胞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 使者的声音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,“看看那些汉人商队吧!他们的骆驼驮着我们的金银玉石回去,换来的丝绸瓷器,却只有他们的贵族才能享用!他们称呼我们什么?‘胡虏’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是何等轻蔑的称呼!再想想冒顿单于的时代,虽然也要缴纳贡品,但我们至少能在草原上自由驰骋,我们的部落首领依然拥有无上的权威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现在呢?汉人的官吏管着我们的牧场,汉人的律法束缚着我们的手脚,我们失去了自由,却并没有换来与之匹配的富足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一切的根源,就是这条看似繁华,实则不断抽干我们鲜血的丝绸之路!”

        这番说辞,是阿提拉结合了后世民族主义煽动技巧和心理战要素精心炮制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它刻意模糊了匈奴统治时期的残酷剥削,如定期的人口掠夺和残酷镇压,而放大了其“松散统治”下部落享有的相对自主性;它片面夸大丝绸之路贸易中可能存在的不平等,将西域整体置于受害者的位置,并巧妙地利用了“胡虏”这一带有贬义的称呼来激发民族情绪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