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书记,您这么早就过来了?休息得还好吗?”他寒暄着,脚步加快走到办公桌前,双手将文件夹递上,“按您昨天的指示,这是初步筛选的秘书人选资料,一共十一位,都是近三年考核称职以上的优秀干部,请您过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毅飞接过文件夹。翻开第一页,映入眼帘的是县委办综合科科长陈志远的简历,照片上的男子穿着深色西装,笑容标准,眼神透着精明与熟稔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志远同志是办公室的老人了,”牛正明在一旁适时介绍,声音不高不低,“经验丰富,协调能力强,前后服务过两任领导,县里大型会议的材料、会务,他都牵头抓总,从没出过纰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毅飞目光扫过“擅长会务安排与材料撰写”的字样,未置可否,只是轻轻翻页。

        后面几位,有政府办的笔杆子,文章华丽;有组织部的年轻干事,履历光鲜,看起来都很有培养潜力;还有两位是其他局办推荐的,据说在协调关系方面颇有一套。

        牛正明观察着李毅飞的表情,见他神色平静,便又补充了几句每个人的优点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李毅飞的指尖在纸页上滑动,速度却并未减慢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毅飞脑中浮现的是白水县那占八成以上的农业人口、是资料上显示的薄弱工业基础、是亟待振兴的乡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需要的不是一个仅仅善于揣摩上意、撰写官样文章或精通接待礼仪的秘书,而是一个能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、能与田间地头的农民说上话、能辨别庄稼果树病虫害、能看懂农村真实需求的助手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无法沉下去的秘书,如何能帮他这座新来的“浮桥”真正连接到白水的土壤深处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