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慢条斯理地烫杯、温壶,捻一撮上好的明前龙井丢进去,沸水一冲,碧绿的芽叶打着旋儿舒展开来,茶香瞬间压过了空气里若有似无的铁锈味。

        捧起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线装《容斋随笔》,往那把磨得油亮的紫檀木摇椅里一瘫,吱呀——吱呀——摇椅发出慵懒的韵律。

        书页翻动,茶烟袅袅,一派岁月静好。刚从江省那绞尽脑汁才挣扎出来的复杂局面,仿佛真被他一股脑卸进了护城河,连个水花都没溅起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副“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”的闲散模样,糊弄糊弄不知情的外人,兴许绰绰有余。可他自己心里,清亮得跟明镜似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亲手交上去的那个U盘,冰凉、坚硬,躺在令天明部长宽大办公桌上的那一刻,哪里是什么金光闪闪的功劳簿?

        那分明是一块烧红的烙铁!一交,他就被一股无形却沛然莫御的巨力,硬生生钉在了一个极其微妙的位置上。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。

        京城空气里弥漫的那股令人心悸的低气压,并非空穴来风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是无数道目光,明的、暗的,带着审视、揣度、忌惮,甚至赤裸裸敌意的目光,正穿透重重屋宇和冰冷的空气,如同无形的探针,在他身上一遍遍扫描、聚焦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一道目光,都带着千钧的重量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苏保国夫妇在西山那栋暖气开得足足的别墅里,兴致勃勃地“八卦”着天上掉下来、背景成谜的“准贤婿”时,这位“贤婿本婿”已经悄无声息地溜回了自己那方小小的四合院天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