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出对策部分,层层递进,既有宏观政策指引,又有具体操作路径,还融入了前瞻思考。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有所升华,展现理论素养和责任感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的议论文,他成竹在胸。标题切中核心:《放管结合,激发社会治理“源头活水”》。开篇点题,引用经典论述,阐明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性。

        主体部分,围绕“放”、“管”、“服”展开论述。他巧妙运用材料案例,并引入自己了解的现实样本,使论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,说服力强。

        结尾处,他呼应内心想法:“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,需要多方共同参与。

        政府需善做‘减法’,勇于放权;善做‘加法’,精于服务;更要善做‘乘法’,激发社会活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唯有如此,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,不断提升治理效能,让‘源头活水’真正惠及千家万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行文逻辑严谨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。

        笔尖持续沙沙作响。当周围考生还在苦思时,李毅飞已流畅完成初稿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没有松懈,利用剩余时间精细打磨:推敲用词、调整衔接、确保论点论据坚实。他特别注意关键政治表述的准确性,避免任何歧义。

        同时,他放缓书写速度,力求字迹工整美观——整洁的卷面同样是竞争力。

        时间在专注中流逝。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,教室内灯光下是一张张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索的面孔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