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平原,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巨大“粮仓”,正以其冬日特有的、沉静而忙碌的姿态,再次与顾怀见面,休耕的土地在积蓄力量,未停的徭役在修葺根基,繁忙的漕运在输送血脉,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--为那个即将到来的、对粮食有着海量需求的新时代,提供最坚实的支撑。
数日后,成都城那熟悉的、古朴而厚重的轮廓,终于在望。
相较于顾怀上次来时气氛的紧张肃杀,甚至遇见了半道的刺杀,如今的成都城显得平和了许多,甚至透出一种历经动荡后的疲惫与沉稳,夯土的城墙依旧巍峨,墙头旌旗招展,站岗的魏军士卒甲胄鲜明,城门处车马行人井然有序,守门士卒仔细查验着通关文牒,并无盘剥刁难之象。
顾怀的船在城南锦官城码头靠岸,没有盛大的仪仗,没有喧嚣的迎接,只有蜀王府长史,带着几名王府属官,早已在码头上肃立恭候,这位长史是顾怀当年坐镇成都平叛、稳定局势时亲手简拔的干吏,为人稳重务实,深得赵瑾信任。
“下官周文清,参见靖王殿下!”见到顾怀玄青色的身影踏上码头,长史连忙率众躬身行礼,态度恭敬却不显谄媚。
“周长史不必多礼,”顾怀虚扶了一下,目光扫过码头周遭,比起记忆中,码头似乎扩建了,停泊的船只更多,装卸货物的场面也更繁忙,空气中弥漫着稻米、药材、竹木和牲畜混合的复杂气味,“蜀地安泰,周长史与王府诸君,辛苦了。”
“全赖殿下当年廓清环宇,奠定根基,蜀地上下方能得享太平,勤力农桑,”周文清回答得滴水不漏,侧身引路,“王爷车驾已备好,蜀王殿下在王府恭候多时。”
这很正常,虽然赵瑾当年被顾怀救了一命,甚至后来能安稳坐上蜀王之位,都离不开顾怀在蜀地的坐镇,再加上蜀王府三子跟随顾怀做了亲卫多年,如今又在镇压辽境,无论怎么看,赵瑾都应该来此迎驾才对--但考虑到赵瑾如今已经是实实在在的蜀王,论爵位和顾怀相当,都是一字王爵,堂堂蜀王跑到码头来谄媚迎驾,传出去未免也太难听了点,像这样派王府官吏来迎接,然后于王府相候,才是最正常的情况。
马车驶入成都城,街道依旧繁华,商铺林立,行人摩肩接踵,蜀锦的招牌依旧是最亮眼的色彩,售卖竹器、漆器、药材、山货的店铺也比比皆是,然而细看之下,顾怀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变化,街面上巡逻的魏军士卒明显增多,且精神面貌与当年蜀军不可同日而语,一些前朝勋贵、豪商的深宅大院,似乎沉寂了许多,门庭冷落,而一些挂着“北货”、“海货”招牌的新店铺,则悄然兴起,生意颇为兴隆,市井间百姓的神情,少了些往昔天府之国的闲适安逸,多了几分谨慎和...一种对未来的观望,谈论的话题,也隐约能听到“北平”、“新都”、“辽国”等字眼。
蜀王府依旧坐落在城西,朱门高墙,飞檐斗拱,气派不减当年,但门庭前肃立的,已清一色是披坚执锐的魏军锐士,王府的匾额依旧高悬,只是那“蜀”字,在顾怀眼中,似乎也带上了几分时移世易的意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