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因为如果把考察站建在冰盖上,随着地质移动,建筑就会跟着冰盖一起跑,一天两天或许没什么,但时间久了就会偏离预定的建站地点。”
第三十六章站址标准
“比如美国的阿蒙森-斯科特站,就是建在2800米厚的冰盖上,有研究表明等到20年后,它就会和现在的位置相差超过200米。”
“还有建站的选址最好是集中在沿岸地带,海滩要平坦,夏季的时候陆缘冰能够解冻散开,这样有利于运输小艇抢滩和靠岸,方便与大船之间的运输,降低成本和难度。”
郭坤讲得细致,不光是赵阳听得入迷,就连其他队员也是连连点头。
“日本南极昭和考察站就建在一座小岛上,沿岸的陆缘冰很宽很厚,哪怕到了夏季也无法完全解冻,所以他们的破冰船‘白赖’号只能在距离考察站50公里远的地方锚泊,再靠雪上履带车把物资运过去,麻烦不说,风险还大。”
严奇适时的补充,他之前来过两次南极,访问参观过好几个其他国家的考察站,而这些站点的劣势弊端都成为了中国考察队得以借鉴的经验教训。
“还有一条标准是我特地加上去的,就是考察站的站区附近要有淡水资源。”
郭坤指着列表中的最后一条,那是他在选址研究会上力排众议最后做出的决定,自然是有特殊的理由。
“之前我和老严一起参观过澳大利亚的三个南极科考站,他们都是用融化冰雪的方法来解决生活饮用水的问题,每天早上推土机铲雪倒入大铁桶,然后通电融化,再定量分配给队员。”
“这种方式非常昂贵,一旦选用势必影响其他功能和科研项目的预算,所以长城站的站址附近最好是有能够直接饮用的淡水湖,这样就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用水的需求。”
赵阳不断在笔记本上写着,这些文字最后都会进入到发回北京的报道当中,成为老百姓们了解神秘南极和长城站建设历程的素材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