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还愁着有些问题可能找不到关键人,没想到直接就遇见此次舰船编队的副总指挥。
如此良机他自然不愿放过,同时也清楚赵留辉工作繁忙不可能一直陪着,所以趁着走路的功夫,脑子里“唰”的一下就罗列出好几个问题。
“说实话,心里肯定是多少有些忐忑的,不光是我,陈总指挥也是一样的,毕竟这可以算作我们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远航,不仅航程远,还要开辟从未尝试过的新航线,风险很高,不确定的因素太多。”
“记得出发前刘华清司令员还专门召见了我和陈总指挥,他给我们下达了明确的任务要求,就是‘顺利地开出去,安全地返回来’,听起来是不是没那么困难?但其实要做到很不容易,航程太复杂,谁心里都没底。”
赵留辉的话格外坦诚,甚至有些直白,让本已经准备好听写热血道理的赵阳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。
“但是出发了以后我又觉得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,自信是哪里来的呢?就是‘J121’船和179号直升机组的308名海军官兵带来的。”
“我们这些官兵啊,早就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,他们深知南极考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,随时都有可能为此牺牲,但为了填补祖国科学考察的空白,他们都将生命置之度外。”
兴许是某些话触动了心弦,赵留辉的语调变得低沉而坚定,他眼神中有些光芒在闪动,分明是在为自己的这些兵而骄傲。
“是啊,赵记者,你可能不敢相信,在接受任务以后,‘J121’船上就准备了裹尸袋;有人给家里寄去自己的照片;还有人悄悄写好了遗书。”
“我们这有一位年轻军官,他的父亲也是海军舰队的指挥员,出发前老爷子不幸因病去世了,在弥留之际,这位戎马倥偬的红军老战士特别嘱咐自己的儿子,说:‘到南极去是他多年的愿望,可惜去不成了,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到南极,撒在南大洋。’”
一旁王参谋的补充让赵阳大为震惊,与“J121”船不同,“向阳红10”号船上的队员们大多是专业科学家、工程师、技术人员、医生护士和记者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